详细>>
收藏 简体 繁体 English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锂离子 锂离子电池 报告 2015        2021-06-23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初索尼公司开发成功锂离子电池以来,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电压高等优异的电性能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邮电通讯的不间断电源,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此外,锂离子电池以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开发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开始试用于电动汽车,预计将成为21世纪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能源之一,并将在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得到应用。
      锂电池上游是锂电池材料所需的矿产资源,中游为锂电池生产厂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导电剂和粘合剂的生产等,下游主要是锂电配套应用领域,目前已广泛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工业储能。
      锂电池化学品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电子化学品材料。锂电池化学品行业发展迅猛,行业技术快速进步,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企业。这些企业专注核心技术开发,针对下游客户不同的需求,协同其联合开发产品。通过自身强大的技术开拓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获得客户认可,不断进入顶尖电池厂商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由于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有较大比例(正、负极材料的质量比例为3:1~4:1),因此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池的性能。同时由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例可高达30%左右,所以其成本也直接决定电池成本的高低。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仍然是研发最活跃的电池材料和新材料领域之一,嵌锂化合物正极材料的发展引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格局仍然未变。目前的电池材料体系仍然主要为锂钴系氧化物、锂锰系氧化物、锂铁系氧化物、锂镍系氧化物和锂的多元复合氧化物为主。目前尖晶石型钴酸锂、锰酸锂、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和钴镍锰系三元材料等已经被市场广为熟知的。除钴酸锂明确不适宜动力电池领域之外,其他各材料体系都有优缺点,比如磷酸铁锂安全性极好,但是体积比容量提升空间小,且导电性不好,锰酸锂价格便宜,但是高温性能不好,三元材料虽好但是对钴镍等战略金属的依赖仍然较大,另外在制备方面也偏复杂,因此总的来说我们认为锂电正极材料的胜负之争仍然未定,尤其是特斯拉电动车对18650电池的采用,更是使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之争变得复杂。不管怎么说未来锂电正极材料的发展都离不开性能和成本两大方向,要尽量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放电倍率和成本等几个方面。 
       相较于锂电纷繁复杂的技术路线选择,锂的需求非常明确,只要是“锂电池”就需要锂,不论是碳酸锂、氢氧化锂,甚至是金属锂。不论是从需求弹性还是供给弹性,弹性最大的非“锂”莫属。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为锂电池提供坚实基础。
      锂电池上游主要是天然矿产资源,包括钴、锂、镍、锰、磷、铁、石墨及各种化合物,其中锂和石墨矿石用量最大。
      锂资源在中国储量相对丰富,仅次于智利、阿根廷。锂盐提取可通过盐湖提锂和矿石提锂两种方式。目前国内90%锂盐通过锂矿冶炼提取,成本较高,同时西藏、青海等地的盐湖矿产也是我国提取锂盐的资源优势。目前盐湖提工业级碳酸锂成本占优,而矿石提锂用于生产电池级碳酸锂及纯度产品方面。国内资源主要由中信国安、西部矿业掌控,主要生产工业级碳酸锂,而天齐锂业主要生产电池级碳酸锂。
我国是石墨储藏最丰富的国家,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晶质石墨储量3085万吨,基础储量5280万吨;隐          晶质石墨储量1358万吨,基础储量2371万吨。石墨矿石的丰富为负极材料成本的降低及其产业化提供条件。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其占锂电池30%-40%的成本,其决定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等指标,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目前市场化的锂电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等产品类型,其他新型的锂电正极材料比如富锂锰基材料,富镍固溶材料、磷酸锰锂等也在陆续开发之中。
     钴酸锂依然是小型锂电领域正极材料的主力,主要用于传统3C领域等;三元材料和锰酸锂主要应用在小型锂电,      此外,日本与韩国将其作为动力电池的技术较为成熟,主要用于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磷酸      铁锂在国内应用于动力电池领域,例如比亚迪等企业推出的电动汽车。
负极材料是目前技术最成熟锂离子电池材料,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材料成本的10%-15%左右,对锂电池性能及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负极材料种类繁多,石墨类材料是主流。通常将锂电池负极材料分为两大类:碳材料和非碳材料。其中碳材料又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如天然石墨、改性石墨、石墨化中间相碳微珠、软炭(如焦炭)和一些硬炭等。其中石墨系负极是主流,包括天然石墨(NG)、人造石墨(MAG)及中间相碳微球(MCMB)三类,占市场90%以上份额,新型负极材料包括非石墨化无定形碳、钛酸锂氧化物、硅基、锡基合金等。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也就是其充放电的过程,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穿梭,而电解液正是锂离子流动的介质。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分,号称锂离子电池的“血液”,主要是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起传导作用的离子导体,锂电池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是作为带动锂离子流动的载体,对锂电池的运行和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的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至关重要。
      通俗地讲,锂电池隔膜就是一层多孔的塑料薄膜,但却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材料,约占锂电池成本的20%-30%。隔膜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制作隔膜的关键技术被日本和美国所垄断,国产隔膜特别是高端隔膜的指标还未达到国外产品的水平。
       隔膜的技术难度。隔膜作为锂电池中技术壁垒最高的材料之一,其难点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基体材料上,其中生产工艺的难度体现在隔膜造孔工艺、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稳定性;基体材料的难度体现在获取合格的原材料和添加剂上。
      隔膜在锂电池中主要作用是防止正负极短路,同时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离子运输的电通道。隔膜材料与高电化学活性的正负极材料应具备优良的相容性,同时还应具备优良的稳定性、耐溶剂性、离子导电性、电子绝缘性、较好的机械强度、较高的耐热性及熔断隔离性。在满足锂电池的特殊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制膜工艺的可行性,涉及多学科领域,因此隔膜生产技术难度很高。
      功能薄膜的技术难点往往体现在原料、加工设备或生产工艺上,隔膜在这三方面均存在较高技术难度。
锂电池隔膜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本身不导电,主要功能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同时允许电解质离子于其间通过;在电池过热时,通过闭孔功能来阻隔电流传导。
      隔膜性能的优劣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根据预测,2014年全球隔膜需求为10.8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6.1%;动力隔膜需求为1.4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6.77%,增速远超行业整体水平。对中国市场来说,动力隔膜的需求增速更加明显,预计2014年我国电动汽车用隔膜需求46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8.88%,到2020年需求为5.15亿平方米,年均复合增速78.78%。而国产隔膜产能虽然过剩,但无效产能超过50%,动力隔膜供应能力尤其不足,现有产能扩张计划将不能满足需求。
       锂电池主要的三大用途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交通工具动力、工业储能使用。消费类电子产品对锂电池的需求持续增长,而随着各国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工业储能领域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会带动电池行业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从而带动对隔膜的需求。未来隔膜行业增长空间巨大。而电动汽车的锂电池隔膜消费量远超其他两类,电动汽车行业影响着锂电池的发展,从而引导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带动锂电池市场。随着动力锂电池生产技术的成熟,全球锂电汽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电动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根据用途不同,车用动力锂电池还可以分为混合动力汽车(HEV)用的高功率动力电池和纯电动汽车(EV)用的高能量型动力电池,高功率动力电池对隔膜的离子透过性要求更高,高能量型动力电池更侧重于隔膜的安全性能。
       车用动力电池的一个电池组通常需要几十个单体电池进行串联或并联,同时单体电池容量和体积都很大,容量为几十到上百安时,加上锂电池具有潜在的爆炸危险,需要隔膜具有更高的强度、保液能力及熔化温度。
      从国内市场来看,“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75万辆。2014年初,美国新能源汽车特斯拉(Tesla)开始在华销售,再次引发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北京市及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了一系列措施,如充电桩的布点与设立、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利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由于消费类电子用锂离子电池市场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并且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国内外企业均将目光瞄准在动力电池领域,纷纷扩张其动力电池生产能力。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仍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企业,如三星SDI、LG化学等。部分优势企业通过与下游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动力电池(如NEC和Nissan合资成立AESC、松下和丰田合资成立Panasonic EV Energy等),这将有利于在动力电池发展初期掌握销售渠道并将产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用于电动汽车上。
      由于动力电池技术门槛更高,并且下游认证周期将更长,并且目前动力汽车主要消费地仍以欧美为主。因而我们预计动力电池市场短期而言仍主要由海外企业占据,但随着我国动力汽车市场迅猛发展和国内动力电池技术提升,国内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下游客户认可度的龙头企业有望逐步进入该领域。而在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替代需求领域,上述需求增长主要由我国带动并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我们预计随着下游需求快速增长,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将快速占据该部分市场。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两极分化。目前行业处于大企业订单饱满,产能供不应求,而小企业受益于行业需求爆发的弹性较小,订单不足,陷入困境。根据GBII的统计数据,2014上半年,比亚迪、合肥国轩和天津力神三家公司动力电池产量占国内整体产量的51.8%,意味着多数中小企业拿不到订单,产能利用率非常低。我们认为未来几年这种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
       2014年10月,工信部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政策提出“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生产企业,年产能不低于2亿瓦时”。2亿瓦时对应0.57亿ah产能,投资额在1.2亿元以上,目前国内只有近10家一线企业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2亿瓦时产能指标,75%的中小企业不达标。如果讨论稿通过,未来动力锂电池的进入门槛将大幅提高。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推导动力电池行业未来的演化趋势:具备产品质量优势和进入龙头整车厂供应链的一线企业将充分享受2015-2016年行业需求爆发、较高盈利的黄金时期,而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将通过价格战获取订单,倒闭和退出行业的案例将持续增加,部分企业被迫把产能转向电动自行车、3C电子产品等门槛更低、盈利更差的领域,或者被一线企业兼收并购。
       由于补贴逐步退坡,2015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6395辆,其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分别为3106辆和3289辆,同比增长163%,但环比减缓。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二季度开始将进入销售旺季,销量环比增速将持续向好,我们预计2015-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8万辆和30万辆,同比增长140%和67%。销量的暴增,将使核心零部件——动力锂电池迎来快速放量的蜜月期,预计2013-2016年动力电池复合增速达到131%,远高于3C电子产品用锂电19%的复合增速。
       根据我们的测算,2013-2016年国内动力锂电需求160万kwh、578万kwh、1165万kwh和1980万kwh,对应4.6亿ah、16.5亿ah、33.3亿ah和56.6亿ah(CAGR131%),市场规模45亿、144亿、256亿和396亿。
       如果考虑电动自行车和储能的需求,2013-2016年国内动力锂电市场规模达148亿、271亿、421亿和596亿。
       北京经纬万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研究报告》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领域投资及科研等相关人员了解目前产业链发展现状、把握企业定位和决策投资发展方向有意义的参考资料。
凡未有注明出处的均为我公司北京经纬万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内部资料。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报告目录
第一章 锂离子电池概述 18
第一节 电池行业概览:一次稳定,二次提速 18
1.1.1 一次电池:需求稳定,锂电池增速高 18
1.1.2 二次电池:需求增长强劲,锂离子电池提速 21
第二节 锂离子电池产业概述 23
1.2.1 锂离子电池定义 23
1.2.2 锂离子电池性能优异 26
第三节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综述 28
第四节 锂电材料综述:最具应用前景的电子化学品材料 29
第二章 新型锂电材料的研究进展跟踪 35
第一节 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材料或是最有潜力正极材料 35
第二节 负极材料:钛酸锂、硅基合金材料成为热点 38
2.2.1 新型负极材料之钛酸锂 40
2.2.2 新型负极材料之硅基材料 42
第三节 电解液:以质为先,短期仍是六氟磷酸锂天下 45
第四节 隔膜:静电纺丝膜、有机-陶瓷复合膜是重点发展方向 46
第五节 特斯拉案例启示:电池材料基础研究和新材料开发并举 48
2.5.1 特斯拉对电池材料需求的拉动:影响更重于实质 48
2.5.2 NCA材料研发缺位提醒国人提升材料研发基本功 49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上游原料:锂需求弹性最大 53
第一节 拥有资源或技术优势的企业将优先受益 53
3.1.1 海外三大盐湖业务各有侧重,寡头垄断格局下优势显著 54
3.1.2 国内主要矿石提锂:专注深加工、掌控上游资源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55
3.1.3 国内主要盐湖提锂:实现技术突破才能享受需求放量的盛宴 56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变,短期不必过分悲观 57
3.2.1 新能源汽车仍是国内主要发展方向,且发展步伐快于海外市场 58
3.2.2 预计到2020年碳酸锂需求增长88%,锂电贡献达75% 58
3.2.3 到2020年锂电池需求增长1.5 倍,近40%来自于新能源汽车,36%来自于3C 60
第三节 碳酸锂加工产能充足,资源性企业将优先受益 64
3.3.1 碳酸锂加工产能将持续过剩 64
3.3.2 海外成熟盐湖和矿山有望最先受益 65
第四节 价格稳中小幅上涨,中期增长还靠放量 67
第五节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不及预期,碳酸锂价格超预期下跌 68
第六节 其他原料基本情况介绍 69
3.6.1 钴:电池是核心需求 69
3.6.2 镍:供需面趋好 71
3.6.3 锰:产能明显过剩 72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现状 74
第一节 正极材料:三元材料崛起 74
4.1.1 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74
4.1.2 新技术进展,以及主要锂电企业技术路径 75
4.1.3 钴酸锂份额下降,三元材料快速崛起 77
第二节 全球正极材料产能稳步增长,2015年供需平衡,2016年将供不应求 79
4.2.1 全球正极材料产能稳步增长 79
4.2.2 全球中日韩三国鼎立 81
第三节 国内正极材料竞争激烈 82
4.3.1 国内正极材料厂商较多,产能过剩严重 82
4.3.2 中国产家通过成本优势抢占国际份额 84
4.3.3 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企业大而不强,后续应注重动力电池材料 85
第四节 正极材料发展展望 87
4.4.2 从下游需求端来看,消费电子轻薄化以及新能源车的出现,对锂电池的要求不断提升 87
4.4.2 近期将以三元材料为主导 88
4.4.3 未来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有望大放异彩 90
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现状 91
第一节 负极材料:石墨仍是主导 91
5.1.1 石墨负极是主流:国内最为成熟 91
5.1.3 木桶原理对锂电负极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四因素已成技术聚焦点 95
5.1.4 负极材料成本构成 96
第二节 负极材料:区域集中,向中国转移 97
5.2.1 全球负极材料产业基本集中在中日两国 97
5.2.2 全球负极材料产能过剩严重,但不同企业分化严重。 98
5.2.3 负极材料市场较为集中,盈利稳定,关注技术、规模优势较强者 100
5.2.4 中国负极材料企业在电动汽车方面尚需努力 104
5.2.5 负极材料重点公司:贝特瑞 105
第三节 负极材料发展展望 106
5.3.1 未来产业前景较好的新型负极材料是钛酸锂、硬碳和硅碳复合材料 106
5.3.2 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是新一代负极材料研发重点 107
5.3.3 石墨类材料未来几年内仍具价格和成熟配套优势 108
第六章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现状 111
第一节 电解液行业的门槛:配方的匹配和产品的纯度 111
第二节 电解液市场:国内企业切入国际电池大厂供应链 116
6.2.1 全球电解液现状:中、日、韩三国鼎立 116
6.2.2 中国电解液现状:主观战略+客观降价,电解液行业中国占据NO.1 118
第三节 电解液机会展望 125
第七章 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现状 127
第一节 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门槛高,单位投资大 127
7.1.1 隔膜的生产技术壁垒较高 127
7.1.2 原料、设备和制膜工艺是隔膜的核心难点 129
7.1.3 隔膜不断进步,需要持续研发投入 130
7.1.4 隔膜的性能要求和发展趋势 131
第二节 隔膜市场分析 132
7.2.1 全球隔膜目前供过于求 132
7.2.2 国内外锂电池隔膜市场情况:产销量齐增长 133
7.2.3 竞争格局:全球集中度降低,国内产品两极分化 136
7.2.4 国产隔膜崛起 144
第三节 电动汽车市场繁荣带动隔膜未来发展 148
第八章 锂离子电池应用消费与供给市场分析 150
第一节 综述:锂电池成为电动车用电池首选 150
8.1.1 锂电池产业链 150
8.1.2 未来十年锂电池成为电动车用电池主流 151
第二节 锂离子电池消费领域分析 152
8.2.1 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稳定增长 153
8.2.2 电子烟市场发展迅速,推动锂离子电池需求高增长 156
8.2.3 智能水表:阶梯水价实施推动智能水表行业增长 157
8.2.4 石油钻井:积极开发高温电池,不断拓展新领域 158
8.2.5 工业领域:电动工具方兴未艾 159
8.2.6 储能:4G基站建设开启新一轮通信锂电采购高峰 160
8.2.7 工业储能:国内仍处起步阶段,千亿市场打开 163
8.2.8 电动车:新政起舞,锂离子电池CAGR 或达50%以上 176
第三节 锂离子电池供给端分析 180
8.3.1 全球锂离子电池中日韩三国鼎立,我国占比稳步提升 180
8.3.2 动力电池成为锂电行业发展战略重心 183
8.3.3 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提升,分化加剧 184
8.3.4 锂离子电池价格有望持续下降 187
第四节 锂离子电池供需展望 189
第九章 锂离子电池产业机会与风险分析 192
第一节 机会分析 192
9.1.1 锂电材料负极和电解液具国际比较优势,隔膜或进口替代 192
9.1.2 技术升级是未来2~3年锂电行业的发展主题 193
9.1.3 在国内建设充电网络是做大中国市场销量的必然选择 196
9.1.4 通信锂电机会分析 196
9.1.5 储能产业机会 199
第二节 风险提示 200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图表目录
表1-1 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中一次电池供应商(2012年) 21
表1-2 全球锂亚电池市场格局 22
表1-3 近期及预期出台的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24
表1-4 二次电池性能比较 29
表1-5 2013年中国各类电池市场份额(以收入计) 30
表1-6 2013年我国锂电池下游组成 31
表1-7 锂电池的应用分类 31
表1-8 锂离子电池关键部件总结 35
表2-1 不同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比较 37
表2-2 负极材料的市场结构 41
表2-3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参数和优缺点比较 41
表2-4 钛酸锂材料的三大优势:安全性、寿命和快速充放电 43
表2-5 几类电解质盐的性能比较 47
表2-6 六氟磷酸锂的几类主要制备方法 48
表2-7 聚烯烃(PE、PP)隔膜的主要制备方法简介 49
表2-8 特斯拉电动车对电池材料拉动预测(吨) 50
表2-9 全球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材料需求估测简表 51
表2-10 Pansonic几款18650新品和之前品的性能参数比较 52
表3-1 海内外主要碳酸锂供应商优势对比 55
表3-2 国内主要盐湖企业资源属性 58
表3-3 碳酸锂需求预测 60
表3-4 2013年与2020年碳酸锂下游应用分布对比 60
表3-5 碳酸锂需求预测 61
表3-6 2013年与2020年锂电池下游应用分布情况 62
表3-7 电动汽车产量预测 63
表3-8 电动车碳酸锂需求预测 63
表3-9 储能领域对碳酸锂的需求预测 64
表3-10 海内外主要碳酸锂供应商未来扩产计划 65
表3-11 2013年与2020年全球主要锂供应商市场份额情况 66
表3-12 2013年国内主要锂供应商市场份额 67
表3-13 2013年国内主要电池级碳酸锂供应商市场份额 67
表3-14 国内工业级碳酸锂价格/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预测 68
表3-15 世界几大钴供应商2013年供给量列表 70
表3-16 2013年全球钴下游需求结构 70
表3-17 2020年电池正极材料(消费品)所占份额的预测 71
表3-18 2020年电池正极材料(电动车)所占份额的预测 71
表3-19 全球镍市场供需平衡表(万吨) 72
表3-20 2013-2014年中国镍月度表观消费量(吨) 72
表3-21 2011、2012年全球主要国家锰储量及产量 73
表3-22 全球大型锰矿山产量(万吨) 73
表3-23 2013年中国电解锰产能分布图 74
表4-1 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比较 75
表4-2 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正极材料技术路线 76
表4-3 锂离子电池多元前驱体材料产品技术规格 77
表4-4 全球主要正极材料厂商技术选择 77
表4-5 近年来主要3C产品正极材料技术路线 78
表4-6 全球主要正极材料厂的产能及扩产计划 80
表4-7 2012-2013年正极材料市场格局 81
表4-8 2013年全球正极材料市场份额 82
表4-9 全国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 84
表4-10 国内主要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商非上市公司及产品产能情况汇总 85
表4-11 2013年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主要生产企业市场份额情况 86
表4-12 全球主要正极材料企业产品及客户情况 87
表4-13 锂离子正极材料投资机会分析 88
表4-14 日韩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类型 90
表4-15 我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类型 90
表5-1 各种负极材料占比情况 95
表5-2 几种锂电负极材料的性质对比 95
表5-3 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成本构成 98
表5-4 锂电负极材料-硬碳成本构成 98
表5-5 2012年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 98
表5-6 2012年中国石墨产量占全球的68% 99
表5-7 不同地区负极材料市场份额 100
表5-8 全球主要负极材料厂的产能及扩产计划 102
表5-9 2013年国内负极材料厂商销售情况/亿元 103
表5-10 2013年中国负极材料细分产品产量占比 103
表5-11 国内主要负极材料厂商产能统计 103
表5-12 车用动力锂电池企业负极供应体系 105
表6-1 几种电解质性能比较 114
表6-2 电解质主要研究方向 114
表6-3 各种有机溶剂主要参数 115
表6-4 电解质(六氟磷酸锂 )主要生产企业与产能 122
表6-5 国内主要电解液厂商产能统计 124
表6-6 电解液五大核心技术 127
表7-1 隔膜不同生产工艺对比 129
表7-2 动力电池隔膜未来发展方向 131
表7-3 隔膜技术性能要求及对电池的影响 132
表7-4 2014-2020年全球隔膜需求预测(万平方米) 134
表7-5 2014-2020年中国动力隔膜需求测算(万平方米) 134
表7-6 动力锂电池隔膜需求量分析 134
表7-7 2013年全球主要隔膜厂商产能统计(万平米每年) 138
表7-8 2013年隔膜主要企业销售收入及其他情况 139
表7-9 国内主要锂电隔膜生产商及产品产能情况汇总 142
表7-10 国内外主要锂电池企业的隔膜供应情况 144
表7-11 中国主要隔膜企业情况 147
表8-1 2013年我国锂电池下游组成 151
表8-2 全球锂电池需求分类 154
表8-3 2011-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155
表8-4 预计3C产品锂电池未来4年增速平均为13% 157
表8-5 印度通信锂电竞争格局相对宽松(2013年) 162
表8-6 国内通信锂电竞争格局(2012年) 162
表8-7 中国通信锂电市场空间测算(2015年锂电渗透率为4%、6%、8%) 164
表8-8 主要储能国家市场规模和格局分析 166
表8-9 中国各地域储能应用主要情况 168
表8-10 河北省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一期)已中标项目概况 169
表8-11 2013年规划储能项目应用分布(数量) 170
表8-12 Navigant预测的各领域储能应用增长幅度 170
表8-13 国内风光储能市场情景预测(包括物理储能容量) 172
表8-14 可再生能源储能电池的应用范围 172
表8-15 美国储能产业相关国家政策内容及其影响 174
表8-16 日本储能产业相关国家政策内容及其影响 175
表8-17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锂离子电池需求测算 178
表8-18 2012年全球低速电动汽车地区分布 179
表8-19 全球LEV、电动自行车、HEV等领域锂离子电池需求测算 180
表8-20 2009年与2013年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181
表8-22 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扩产计划 184
表8-23 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较国外差距原因分析 185
表8-24 动力电池供应链关系(不完全统计) 186
表8-25 受益电动汽车爆发,国内动力电池迎来快速增长期 191
表8-26 中国锂电池四大材料市场容量测算(亿元) 192
表9-1 四大电池材料行业竞争格局 193
表9-2 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供应链深度评测 194
表9-3 电网供电良好,磷酸铁锂电池与铅酸电池浮冲方案的TCO对比分析 199
 
图1-1电池行业分类 20
图1-2 2013-2014中国各类型碱锰电池产量(亿只) 22
图1-3 中国RFID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23
图1-4 锂离子电池构成材料 26
图1-5 锂离子电池正极构造 26
图1-6 锂离子电池隔膜构造 27
图1-7 锂离子电池负极构造 27
图1-8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30
图1-9 锂离子电池材料链条示意图 32
图1-10 锂离子电池成本构成示意图 32
图1-11 锂电池全产业链示意图 34
图2-1 锂电正极材料体系比较 38
图2-2 锂电正极材料体系性能 38
图2-3 Li2MnO3和LiMO2结构示意图 40
图2-4 负极材料的电压和能量密度图谱 41
图2-5 钛酸锂空间群属于Fd3m,尖晶石结构 42
图2-6 5,10,20nm的n-Si和包覆碳的10nmn-Si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45
图2-7 Si和中间相碳微球(McMB)混合物与Li+作用示意图 45
图2-8 松下硅基负极电池开发 46
图2-9 隔膜的位置和实物示意图 48
图2-10 松下镍系材料和钴系材料的容量保持率 52
图2-11 松下镍系材料和钴系材料能量比较 52
图2-12 日本各厂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比较 53
图3-1 全球碳酸锂及锂电需求增量拆分 60
图3-2 全球碳酸锂及锂电需求增量拆分 61
图3-3 国内工业级碳酸锂价格走势 68
图3-4 2013年中国钴供应结构 71
图3-5 2010-2013年中国电解锰产量产能对比(万吨) 74
图4-1 全球市场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万吨/年) 79
图4-2 中国市场三元材料产量及整体占比(2013) 80
图4-3 全球及中国正极材料产量及增速 83
图4-4 国内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低,价格竞争激烈 84
图4-5 中日韩三国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变动 86
图4-6 全球及我国三元正极材料销量及增速情况 89
图5-1 负极材料种类示意图 92
图5-2 改性天然石墨球(MGS)生产工艺 93
图5-3 锂电池负极材料渐成影响电芯性能的“短板” 96
图5-4 2012年全球负极材料供应链(吨) 99
图5-5 2013年全国负极市场份额 100
图5-6 全球负极材料市场需求预测 102
图5-7 不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 107
图5-8 石墨负极材料价格处于下降通道 110
图5-9 我国负极材料市场快速增长 110
图6-1 电解液构成及要点示意图 112
图6-2 电解液生产流程及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16
图6-3 2013年全球主流厂商的电解液供应商市场份额 117
图6-4 2013年电解液供应商给全球主流厂商供货情况 118
图6-5 2013-2020全球电解液需求和产能匹配情况 119
图6-6 中国锂电池电解液销售量 120
图6-7 2013年国内电解液企业产值市场占有率情况 120
图6-8 2013-2020全球六氟磷酸锂需求和产能匹配情况 121
图6-9 电解液销售均价和六氟磷酸锂价差走势 122
图6-10 电解液企业与客户合作生产图 124
图7-1 锂电隔膜发展趋势 133
图7-2 2013年全球隔膜市场厂商份额 136
图7-3 2013年中国隔膜市场厂商份额 136
图7-4 2008年全球锂电池隔膜企业市场份额(按出货量) 137
图7-5 2013年全球锂电池隔膜市场份额(按出货量) 138
图7-6 中国锂电池隔膜价格走势 140
图7-7 隔膜行业净利润率下降 143
图7-8 隔膜产品价格逐年下降 144
图7-9 2009-2013国产隔膜产值与市场需求量(亿元) 146
图7-10 2009-2013年国内高性能隔膜需求量(亿平方米) 146
图8-1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151
图8-2 超级本电池增速达42%,2017年达530万kwh 155
图8-3 全球可穿戴设备电池增速达49%但基数低 156
图8-4 过去几年全球电子烟销售额快速增长 158
图8-5 智能水表需求增速2014和2015年约38% 159
图8-6 智能燃气表需求同比增速达20%以上 159
图8-7 电动工具全球出货量及锂离子电池类型的电动工具出货量 160
图8-8 2012-2015年运营商4G建设基站数预测(中国) 163
图8-9 2004-2015年资本开支总额预测(中国) 163
图8-10 全球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不包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及储热) 165
图8-11 全球储能电池市场规模预测 170
图8-12 2020年电池成本下降30% 178
图8-13 不同形状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情况 182
图8-14 全球锂离子电池下游市场占比情况 183
图8-15 只有少数一线企业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2亿瓦时产能指标 187
图8-16 动力电池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187
图8-17 大量动力电池中小企业退出行业 188
图8-18 过去几年锂离子电池价格持续下降 189
图8-19 锂离子电池价格未来将持续下降 190
图8-20 2014-2015年是动力锂电池产能接近供不应求的黄金时光 192
图9-1 日本锂电池技术发展路线—2020年 194
图9-2 韩国高能量二次电池发展路线—2020年 195
图9-3 锂电池行业关键材料升级路径展示 196
(本报告由经纬万方提供 联系电话:010-51920018)

友情链接